返回主页

今天是:

关键字

78365.com

微博(青春吴忠).png 新浪微博
微信1(吴忠共青团).jpg 官方微信
志愿者服务APP(吴忠志愿者).jpg 吴忠志愿者

关于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及“集善之家”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7-02-27    来源:   作者:

吴忠市团委  张媛

关爱农民工子女是共青团履行基本职能、体现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今年,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将联系点确定在了利通八小。利通八小是一个农民工子女相对集中的中心小学,团市委于2012年在利通八小建立了“集善之家”,并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为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子女生活学习现状和“集善之家”建设运行情况,我通过到联系点实地查看,与校长、老师、学生走访交流,梳理和总结了当前农民工子女实际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吴忠市利通八小始建于1917年,现占地面积15.1亩,建筑面积5100平方米,有教职工46人,学生1035人。68.4%学生来自区内19个县市区和川、陕、豫、徽、甘等11省区农民工家庭,其中留守儿童32名。2012年元月,宁夏首个“集善之家”在利通八小挂牌成立。“集善之家”是共青团依托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城乡中小学所建设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示范阵地,款项来源于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关爱农民工子女集善嘉年华·北京2010”慈善晚宴筹集的善款。“集善之家”成立之初,活动室内配备有两台电脑、一台电视、一架电子琴,还有语音宝等设施以及1000套图书,价值5万余元。“集善之家”由学校指派了一名副校长分管此事,并指定政教处一名管理员负责“集善之家”的日常管理工作。2013年7月,利通八小将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改建成更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少年儿童成长中心——集善之家,设立了乒乓球、棋奕、亲情沟通、生活技能、心灵驿站、作品展示、形体训练、国学阅读、电子琴、合唱团等十多个活动场室,使“集善之家”成为流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天地、努力学习的大课堂、幸福生活的好家园。

二、共青团开展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及“集善之家”运行情况现状

(一)领导关注,“集善之家”建设不断加强。

一直以来,吴忠市利通八小“集善之家”的建设得到了团中央志工部和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各级团委、文明办及关工委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2013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中关工委主任顾秀莲视察了利通八小“集善之家”,对吴忠市委政府和各级团委、关工委关心支持“集善之家”建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贾捷频两次到利通八小调研,并为利通八小赠送清华同方电脑10台;吴忠市各级领导也先后到校调研。2013年,关工委向市委争取了20万元用于“集善之家”改扩建工程。吴忠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将利通八小列为志愿者活动基地,自治区关工委把利通八小确立为流动留守儿童关爱基地,全国妇联把利通八小确定为全国流动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批准利通八小研究课题《中国特色学校创建与流动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为全国“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子课题。

(二)突出重点,开展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

一是抓以德育人教育。利通八小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市团委、市关工委等部门深入八小开展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老少共筑中国梦”、“学雷锋、心向党、讲品德、见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引导流动留守儿童树立远大志向,敢于逐梦,勤于园梦,时刻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每年“3.5”前后,该校300多名红领巾志愿者到附近的社区、公园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慈善小天使”活动,并征集参与活动的征文、手抄报、书法绘画作品,2012年编辑成《童心如歌》一书正式出版,进入“集善之家”的图书阅览室,并向校内外赠送传阅,进一步营造“关爱、奉献、爱心”的慈善校园氛围。

二是抓以情慰心教育。学校领导经多方观察了解发现,一方面流动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心理失衡,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理念落后,育儿方法单一,疏于呵护,从而制约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学校采取了下列措施:举办“流动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加强对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培训。邀请专家作家教讲座,提升家长的家教能力,增强父母是子女第一位老师和终身导师的责任意识,引导父母摒弃“望子成龙”的旧观念,摆脱“应试教育”的紧箍咒,纠正“虎妈狼爸”的坏作风,改掉“不闻不问、不管不教”的懒毛病,促使他们切实承担起教育子女成长成才的责任。促进家校互动。成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召开年级家长会制度,建立流动留守儿童档案和家校联系卡,一方面向家长开放校园,欢迎家长进“集善之家”参与孩子的活动;另一方面开展“走进家庭,携手育人”教师大家访活动,组织全校老师深入学生家中进行家访。通过这些做法,在老师、家长、学生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形成了家校育人合力,加深了教师和家长的友谊,密切了家长与子女的亲情,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立教师与流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学校的43名党员教师与本校流动留守儿童中的重点帮扶对象确立了“一对一”帮扶对子。结对老师时刻把帮扶对象的冷暖挂在心上,经济上扶持,生活上照顾,学习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对流动留守儿童充满浓浓的爱心情怀,使相对缺乏亲情关爱的流动留守儿童如沐春风,心态阳光。

三是抓以乐促智教育。“集善之家”的亲情沟通区配备电脑和电话,让孩子们通过视频和电话联络方式,更加方便与远在外地务工的父母沟通。“心灵驿站”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和心理氛围,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观念得到认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流动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到“集善之家”弹琴、唱歌、画画、下棋、做操、打球,舒展心情,培育兴趣,享受生活乐趣,增长聪明才智。自“集善之家”创建以来,在学校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已创作了各类童谣500多首,创作的书法、绘画作品数以千计。

四是抓以技促能教育。学生们喜欢在“集善之家”阅览书报杂志,做手工劳动,既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学会了劳动和生活技能。2012年以来,利通八小都利用寒暑假在“集善之家”举办手工制作比赛,参赛的有校本部和5个分校的学生。“集善之家”为参赛学生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当场表演厨艺,当场展示作品,进行评选表彰。还教给学生简单的洗衣、做饭、生活自理、安全防范等技能。通过这类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少年儿童的想象力和潜质特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增强了他们的自理能力。

五是抓慈善救助教育。每逢“六一”儿童节,吴忠市、利通区各级关工委、团委利用春节、“三五”、“六一”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帮扶活动,切实为广大农民工子女提供帮助。2013年组织开展了“中国梦 七彩梦”关爱农民工子女暨“集善之家”献爱心活动,2014年举办了“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暨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活动,同时,团委深化“青年文明号”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女行动,开展义务理发、自护教育、医疗义诊、“我与孩子共午餐”、“微心愿认领”等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和帮扶活动。两年来,共收到社会各界捐助的图书、文具和生活用品价值7.5万元,学校用这些捐赠资助流动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1100多人,奖励品学兼优学生400多人。2012年暑假还免费组织5名流动留守儿童参加“游北京”夏令营活动。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学校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每人每日至少做一件善事,形成“知行善、学行善、比行善”的良好局面。并把“日行一善”活动与教学结合起来,营造“学校主抓、学生参与、社会支持、家庭配合”的浓厚氛围。实施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志愿者行动,开展“手拉手”、“一对一”、“多帮一”活动,把“日行一善”落实到对流动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儿童的关爱之中。通过深入开展“日行一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慈善意识,形成人人献出爱心、人人奉献社会、人人参与慈善事业的社会风尚。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社会参与度还不够广泛。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的很紧密,老师们利用放学或节假日时间去做农民工子女关心关爱工作,长时间这样,无疑给老师增加了非常大的压力,精力不够,范围也不广泛,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上,需要发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志愿工作者们来参与和帮助。

2、“集善之家”缺乏专业志愿者辅导员。在“集善之家”活动室里,有些设施设备比较先进,但学校的老师们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对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还缺乏一定专业知识,导致不能物尽其用。对“集善之家”的管理和运作也没有一套成熟的管理模式给学校参考,所以管理和运作还在探索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完善。

3、农民工子女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关爱内容。利通八小和其他一些有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都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或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无疑也是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的所存在的缺失,导致“亲情失落、心理失衡、行为失控、学习失教、安全失保、监护失助”在农民工子女中普遍现象。

 4、相当部分农民工子女的生活、学习存在困难。近几年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已有所改善,但在实际走访中发现,很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学生家中生活仍然困难,尤其是留守儿童。在组织的包饺子志愿服务活动中,很留守儿童均反映他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饺子。所以还需要社会慈善力量广泛聚集,让困难农民工子女感受到温暖。

四、加强关心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方面的建议

1、高度重视,积极沟通。“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是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是新格局下提升青年志愿者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是活跃团的基层组织、扩大共青团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党和政府历来高度关注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问题,团委要以此为契机,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汇报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情况,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调研分析,寻求解决措施,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团委、教育等部门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做好此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形成合力,务求实效。团委系统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作为志愿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结对+接力”帮扶机制,发动志愿者采取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措施,深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努力做小伙伴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学业中的辅导老师、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以实际行动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真诚、贴心的关爱服务,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同时,学校也要把“集善之家”建设和管理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加强软硬件建设,定期对集善之家管理人员和辅导员进行培训,组织交流,积极开展集善之家建设管理模式研究,提高“集善之家”管理水平。要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与同学间的亲和力,使农民工孩子尽快“本土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表现自己,为他们树立信心。并有意安排他们与其他学生一道共进退,增强与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也能使他们尽快与班级融为一体,适应当地的学习和生活。社会各界也应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来对待农民工子女,无论是成绩的差异,还是性格的不合,抑或是心理的缺陷,学校老师和志愿者们都要一视同仁,从内心去关心他们,并努力做好他们的心理转化工作,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在精神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3、广泛动员,整合资源。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需要整合社会广大资源。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与打造“黄河善谷”、发展慈善事业的目标任务结合起来,通过丰富的活动形式,动员发动各界慈善团体、企业和爱心人士广泛关注、支持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充分发挥部门、单位和行业的优势,实现上下联动、横向联合、资源整合,按照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推进的模式,推进“集善之家”建设及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坚持求真务实,力戒形式主义,确保工作的整体性、持久性。要注重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地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没有条件的学校就要多招募专业方面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把握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因素。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与农民工孩子父母的联系,是促进农民工子女尽快融入学校的一个关键。学校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多组织农民工家长学习孩子的心理,了解教育,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4、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各界媒体的平台优势,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加强对关爱行动工作动态的宣传报道,加大对“集善之家”建设工作经验的提炼、工作典型的推介,突出广泛性、新颖性和典型性的特色,扩大“集善之家”的社会影响力,带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在全社会形成人人争做志愿者,人人关爱农民工子女成长的良好氛围。


打印】 【发送邮件】 【关闭